微信小程序
摘要:微信小程序上线,APP会不会被淘汰,但会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。在内容“共享式创作”时代,内容平台处处挑战着搜索引擎,那搜索引擎要如何应对?
在小程序上线之初,有两家来自杭州的创业者称,它们的估值均上涨了10倍,即便吸引眼球的成分居多,但微信的动作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之大可见。有比较保守的说法是,小程序要“挤兑”APP Store,虽然小程序有许多适合的场景,但是说要完全取代原生APP无疑是天方夜谭。
不过,微信小程序或许真的会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,像公众号那般,订阅号的兴起,把大家的注意力瞬间转移了,偏内容的垂直APP日渐没落,原生APP更多侧重于工具和服务,搜索引擎能够抓取的内容越来越少。换句话说,一个介于Web与Native之间的应用生态,在小程序之前就已经形成。微信已经改变过一次移动内容生态,那小程序是否会再次改变移动互联网生态呢?
一、微信并非小程序的先行者
其实在微信小程序之前,就有一些类似的探索者,三年前,百度轻应用上线,之后就有三大浏览器推出了类似的轻应用平台,之前也有平台是开发过小程序的,但是叫应用号。其实不管是叫小程序还是应用号还是轻应用,核心理念都是“无需安装卸载的应用”,对用户来说“所见所得”,对开发者来说“低门槛开发”,是它们的相同点。
不同的是小程序的入口主要在二维码,而别的小程序的入口是搜索、浏览器、客户端。入口不同的背后,实际上承载的价值也不同,张小龙之所以强调二维码这个入口,在于其核心场景是瞄准了“轻量级服务”这个点,例如,在汽车站扫描二维码订票,在广告牌扫描二维码直接获取服务,这些都是体现“服务”尤其是O2O服务的定位。
但是功能类的又不适合,为什么呢?类似图片处理或者是文档编辑,都具有高频、重度的特点,需要大量计算更需要原生体验和性能优化,小程序是无法满足的。而内容类的对原生程序需求依赖较低,用户主要需求侧重浏览,因此小程序可以满足。
二、内容“共享式创作”时代
现在是内容“共享式创作”的时代,内容创作者只需要做内容,不需要考虑网站、APP等,生产好内容后,一处水源可供全球,全平台分发并在特定平台经营粉丝即可。但是运营内容久了,势必会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APP。
理由Maybe如下:
1、更好地展现和分发内容
单一的信息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信息展现需求,比如炫酷的效果做不到,付费的订阅做不到;
2、提供个性化服务
内容创作积累粉丝之后,往往会希望提供问答、互动、电商、客服、会员、社群之类的服务,而内容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,难以满足所有个性化服务的需求;
3、缺乏安全感
有的创作者在内容平台上有数百万订阅粉丝,但总觉得“不是自己的用户,而是平台的用户”,缺乏安全感,有“App情结”。
因此,如果有一类应用形态可满足内容创作者的个性化需求,同时又不会大幅增加开发成本,对高级内容创作者是有吸引力的,现在看来小程序就是这样一种方案。